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推进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工作。7月18日上午,广州新华学院与南澳中学共建的“劳动教育基地・药植园”“药植园博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南澳中学举行。该项目创新构建“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式劳动教育体系,为全省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海岛实践”。
四维育人:构建劳动教育完整生态链
本次共建的劳动教育基地与博士工作站,是校地精准对接教育需求、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基地充分发挥广州新华学院药学院在学科、教学及科研上的优势,深度融合南澳岛独特的生态与药用植物资源,打造集种植实践、课程研发、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特色育人平台。
项目首创“技能—认知—情怀—人文”四维融合育人模式:劳动技能培养(种植管理)—科学认知启蒙(药材辨识)—爱国爱乡教育(本土资源挖掘)—人文关怀培育(生命价值感悟)。该模式不仅盘活了海岛生态资源,更构建了贯通各学段的劳动教育新范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海岛方案”。
展开剩余73%青春力量赋能,闲置空间焕发育人活力
基地的成功落地凝聚了新华学子的智慧与汗水。7月11日至17日,广州新华学院“药香南澳突击队”在南澳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药植园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学生们将闲置空间改造为中草药标本室和中医文化宣传室,打造“本草舆图”“医林星耀”“古法匠心”“青简流芳”四大主题展区,生动展现中医药文化。
在药学院副院长曹颖男教授和指导老师欧晓华的专业指导下,科学规划草本植物区、木本植物区、本地特色区、经典名方区等种植区域,精心标注植物信息,绘制科学育人蓝图。
构建螺旋上升课程体系
贯通全学段能力培养
在7月18日下午举行的劳动实践分会场上,广州新华学院药学院教授曹颖男详细阐述了依托药植园构建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强调立足各学段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实现内容梯度递进、能力螺旋上升。
小学阶段以“文化启蒙+实践感知”为核心,课程内容聚焦中医药故事与传统文化浸润、常见中药材形态特征识别及基础栽培养护实操,通过亲近自然与动手实践,重点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怀,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踏实的责任感。
初中阶段侧重“科学认知+探究体验”,课程内容拓展至药材基础药性认知、药用价值初步探究及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训练,通过规范的实验过程与小组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理性科学思维与高效团队协作素养。
高中阶段深化“学科融合+能力提升”,课程内容升级为药材有效部位提取技术、简易成分鉴定方法等进阶实践,结合项目式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严谨的学术规范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大学阶段突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课程内容延伸至参与中医药相关科研课题、开展社区健康服务实践及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前瞻商业思维与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各学段通过内容衔接、目标呼应,形成“文化浸润—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社会服务”的劳动教育完整链条,助力学生在劳动中涵养品格、锤炼本领、成长成才。
沙龙现场,与会专家、教育骨干围绕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学段衔接等深入研讨,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递进式育人路径。
前期扎实筹备
开启融合发展新起点
据悉,项目筹备历时数月。今年3月底,广州新华学院专家团队曾赴南澳开展专项工作坊,进行深度研讨与实地调研,并与南澳师生共同种下首批药用植物幼苗,如今已茁壮成长,为基地启用奠定基础。
此次揭牌标志着前期校地合作成果落地,更是深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起点。未来,南澳中学将依托“药植园博士工作站”的智力支撑,持续深化课程研发、技术支持和科研赋能,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科研实践、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海岛学子成长和南澳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文|记者 刘颖颖 陈亮 通讯员 李波
图|受访者提供
发布于:广东省凯狮优配-个股配资-在线股市配资平台-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