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哄睡婴儿的时候,一开始就要培养他在床上睡的习惯,大人尽量不要抱在怀里哄。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揭示了睡眠环境的前后一致对自主入睡培养的重要作用。
普遍存在的奶睡、抱睡、摇睡都和睡眠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从新生儿阶段就重视睡眠环境的打造,就能很好的预防、解决奶抱摇,早日实现自主入睡。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听起来有点疯狂,但却非常有用的方法,叫做“叫醒--再--睡着”。
对,你没看错,就是让你把好不容易哄睡着的宝宝在放到床上之前先叫醒一会。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看完整篇文章您就明白了。
01展开剩余89%什么是睡眠环境睡眠环境是指宝宝在入睡时周围一切和睡眠有关的因素,包括:
◆在哪儿被哄睡着的,是客厅还是卧室?
◆怎样被哄睡着的,抱着摇,还是吃着奶?
◆睡着的时候周围的温度和空间是怎样的?
温度、声音、光线、入睡方式、哄睡人、房间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因素就是影响宝宝睡眠的睡眠环境,很细节很重要。
02为什么环境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以后,猛然面对这么陌生的环境,是很害怕的。
他们弱小无助,需要大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当宝宝清醒的时候,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但是一旦睡着了,就意味着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所以婴幼儿的睡眠周期很短,一方面要进食,一方面要有机会短暂清醒确认自己当下是否安全。
确认安全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周围环境是否发生了改变。
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假设你入睡的时候是在自己温暖舒适的大床上,但是半夜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躺在客厅的沙发上!
身上的衣服也被换了,身边躺着的老公/老婆也不见了,你会怎么样?
不用想,你一定会噌的一下坐起来,惊恐万分,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对于婴幼儿来说,这种本能就更加强烈了,他们比成人敏感的多得多。
如果宝宝是在妈妈怀里吃着奶睡着的,然后我们再把他放在床上,等他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感觉到嘴里的nainai不见了,妈妈的怀抱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大的冷冰冰的床。
宝宝就会立刻拉响警报,这是什么情况!不对!快别睡了!
然后开始哭闹,这时候妈妈立刻跑进来,抱起宝宝,跳过其他安抚方式,直接塞奶,这就相当于恢复了睡眠环境,宝宝获得了安全感,继续入睡。
宝宝入睡时候和睡眠周期转换时候的睡眠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奶睡、抱睡、习惯性夜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新生儿的奶抱摇是正常的,不需要感到焦虑。
比如月子里的宝宝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基本上是常态。
我们能做的是,从一些细节操作上做铺垫,为以后戒除奶抱摇、发展自主入睡能力打基础。
从睡眠环境这个因素出发,进行有意识的预防。
03如何预防因睡眠环境而出现的睡眠问题预防睡眠环境出现的问题的根本策略就是:
确保宝宝睡着了那一刻的环境和睡着后的环境一致。
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哄睡的,关键点在于宝宝闭上眼睛睡着了那一刻的时候的睡眠环境是什么样的。
因此,我们需要做到这几点:
1、在固定的房间哄睡
很多家长哄睡的时候比较随意,客厅、大卧室、小卧室都哄睡过,这样就给宝宝形成了一个感觉,那就是在哪都能睡。
有的宝宝习惯了在客厅被哄睡,那你转到卧室的时候就开始抗议。
你可能觉得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在哪哄睡有那么重要么?
对于感官敏感的婴幼儿来说,不同的房间就有不同的触觉感受,亮度不一样、空间不一样、声音源不一样,这些都是睡着那一刻的睡眠环境。
我们的程序是不管在哪哄睡,哄睡着以后就把宝宝放到床上,这个操作无意间就更改了宝宝熟悉的睡眠环境。
此外,客厅是用来休闲玩耍得,卧室和床是用来睡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秩序感。
秩序感是婴幼儿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坚持这样的秩序划分,对于宝宝自主入睡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如果宝宝总是在床上玩耍,在沙发上睡觉,那么半夜就有可能醒来在床上玩,因为在他的感觉中,床就是用来玩的。
因此,我们需要固定哄睡地点,具体做法是:
◆玩的时候让宝宝在卧室和床以外的地方玩耍,只要宝宝起床了,做完抚触按摩以后就抱着宝宝离开床和卧室。
◆宝宝出现睡眠信号的时候,我们需要告诉宝宝:宝宝瞌睡了,我们去卧室睡觉吧,然后抱着宝宝回到卧室哄睡。
2、新生儿阶段使用襁褓法/睡袋
睡眠环境因素中包含温度和空间这两个点,妈妈怀里的温度和床上的温度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一个冷、一个热。
空间也有差异,妈妈怀里是紧包裹着,宝宝的胳膊紧贴这自己,类似在妈妈子宫里的姿势。
而床则是宽大的,被放在床上的宝宝身体没有了支撑,尤其是胳膊离开了胸前。
这两个微妙的变化足以惊醒宝宝,在新生儿阶段使用襁褓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个差异的出现。
襁褓能够隔开床面和宝宝背部之间的直接接触,保留温度,还能维持宝宝双臂紧贴身体的安全姿势。
网上有很多给婴儿打襁褓的方法,很简单,我这里就不赘述了,视频比文字更容易学会。
如果不想学,直接买个婴儿防惊跳睡袋也是可以的。
宝宝睡着以后被放在床上并没有改变睡眠环境(前提是在同一个房间),那么在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就不会“吓到”宝宝了。
3、使用“叫醒-再-睡着”的方法来统一睡眠环境
这个方法是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哈维卡普博士提出来的,同时他也是新生儿5S安抚法的发明者。
我刚开始看到这个方法的时候,心里暗自吐槽博士: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再给他弄醒来,我是疯了吗?
不过深入了解并实践以后,我发现卡普博士这个方法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为了统一婴儿睡着时和睡着后的环境。
让他在周期睡眠阶段转化的时候确认周围是熟悉安全的。
什么是“叫醒-再-睡着”?
卡普博士其实在这个称呼上卖了个关子。
这个叫醒并不是彻底把宝宝整清醒了,而是让他短暂回到迷迷糊糊的状态。
这个方法更长远且重要的作用在于让宝宝学会自我安抚,以便不会在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哭着醒来。
具体操作如下:
◆让宝宝吃饱,但别让他彻底睡着,在吸吮明显减弱的时候移出nainai。
◆打开白噪音、打好襁褓/裹上睡袋、抱起宝宝使用摇晃法哄睡。
◆等宝宝睡着了,把他放到床上。
◆继续播放白噪音,然后轻轻摇醒他,他的眼睛会睁开几秒钟,但接着可能会继续睡过去。
他睁开的那几秒眼睛,一方面确认了周围的环境,再睡过去的时候又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入睡的。
如果你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就成功了,那真的是天使宝宝,接下来就需要每次这么做就可以。
如果你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在叫醒宝宝那一刻,他开始哭闹的话,就需要这么做:
◆不要立即抱起来,而是把宝宝变成侧躺姿势,用手在他背部快速的、约2.5cm的幅度进行摇晃,也可以配合嘘声法,重新激活宝宝的镇静反射。
◆如果这样安抚了1-2分钟没有用的话,那就抱起来使用侧抱➕摇晃法重新安抚,安抚成功后再重新放回床上。
◆继续“叫醒-再-睡着”的步骤
听起来确实是有点“作”,睡着了再叫醒!
但是对于“宝宝睡眠自我安抚能力”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这么折腾几次还是很有价值的。
这个方法在0-3个月的新生儿阶段使用最有效果,因为5S安抚法很管用,所以不容易出现叫醒后哭闹的情况。
当新生儿熟悉了这个操作,在醒来以后可以自己继续入睡,那么通往自主入睡的道路就会更平坦顺利了。
同时在应对夜醒这个棘手的问题上,也能事半功倍。
3个月以上的宝宝对5S安抚法的适用性减弱,所以叫醒-再-睡着就会增加难度,用起来的挫败感会很大。
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并不觉得抱睡、奶睡等方法是个困扰,那这些技巧培养就不必太当回事。
因为每个宝宝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而然的自主入睡,奶抱摇总有不需要用的那一天。
发布于:陕西省凯狮优配-个股配资-在线股市配资平台-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